春天是品茶的好时节。较之陈茶,春天的新茶清香醇和,茶多酚含量更高,其保健功能也更强,人们因此喜欢尝鲜喝新茶。但是专家提醒爱茶人士,春茶并非人人适合,如若饮茶不当,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 春茶经历一冬的滋养
在中国,茶叶采摘根据季节可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其中以春茶最为上乘。
一般说来,春茶的品质相对较好,一方面经过一冬营养的积累,茶叶内的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充足,茶叶的香气、滋味都较好。尤其是在清明、谷雨前后上市的新茶。
另一方面,春茶季节气温低,病虫危害较少,农药使用几率低,茶叶一般污染小,还有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茶叶的香气、滋味也都会较好。爱品茶的人,可以发现,众多名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泉城红、泉城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品质高的均采制于清明前后。
至于夏茶,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虽然茶树新梢生长迅速,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说,但很容易老化。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减少,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明显增加,从而使滋味显得苦涩。不过,夏茶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小,有利红茶发酵变红。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在秋茶后期,气候虽较为温和,但雨量往往不足,会使采制而成的茶叶显得较为枯老。
2 绿茶滋润肝脏 春季尤适宜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草木繁荣,肝脏在五行中对应“木”,此时肝脏功能趋向活跃。而冬天蓄积的内热此时生发,易出现肝火旺盛的情况,中医认为此时应以养肝为先。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孙升云指出,此时应选择以清热为主的凉性茶叶,以绿茶为佳选。“绿茶性甘寒,绿茶可以清火解毒、疏通力气,滋润肝脏。通常认为夏季适宜喝,但实际上明前绿茶最佳。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
此外,可在绿茶中加入野菊花和枸杞,菊花是入肝经的,性味清凉,肝开窍于目,可以清肝明目。枸杞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C、钙、铁,具有补肝、益肾、明目的作用,能养阴补血,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能降低血中的胆固醇,清肝养肝。
春天乍暖还寒,气温起伏变化较大,孙升云提醒,此时胃寒、手脚发凉的人可喝点红茶,暖体暖胃,助阳防寒,还有助于睡眠。红茶经过发酵和烘焙,凉性削弱,性味温补、甘甜。红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杀除食物有毒菌、预防流感的作用。冲泡红茶时还可以加蜂蜜、牛奶或者柠檬片,中和红茶的苦,饭后喝一点,能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
3 新鲜绿茶并非人人适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茶叶具有上清头目,下消食气的功用,具有清肝火、通便利尿等功效,但茶与茶之间也有区别。
空腹的、体弱的、年龄偏大的人一般不宜喝(或多喝)新茶。相比新鲜绿茶,喝陈茶相对比较温和,不伤肠胃。陈茶中的呈味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等)经过一定的时间、温度及相关环境因素影响,各种呈味物质自身或相互间会发生一些缩合反应、氧化反应等,对胃的影响作用会变弱。
另外,春季饮用花茶也比较合适。但即便饮用最为常见的花茶,也有注意事项。以大家常喝的菊花枸杞茶为例,中医认为,菊花性凉,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效,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睛肿痛。枸杞能够补肾、润肺、生津、益气。而菊花、枸杞搭配饮用,有养阴补血、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但胃寒者不适合饮用此茶。
■温馨提示
品尝新茶 四点提醒
一、饭后别马上喝茶。这是因为大量的水进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会冲淡消化液,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饭后立即喝茶,会使胃中未来得及消化的蛋白质和单宁酸结合成一种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蛋白质吸收。此外,茶叶还会妨碍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
二、勿喝浓茶、烫茶。一般来说,饮茶宜淡不宜浓。用沸水冲泡,可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专家提醒,人的食管壁很娇嫩,喝太烫的茶很容易把口腔、咽喉部和食管的上皮细胞烫伤,经常反复地烫伤容易引起上皮细胞突变,成为癌变隐患。
三、茶与药物不能同时饮用。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服用后都不要马上喝茶,更不要用茶水来送服药物,否则会影响药物的有效吸收。
四、心血管疾病患者、脾胃虚弱的人以及容易失眠者都不适宜大量喝新茶。